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宏野海產品有限公司 > 公司新聞 > 正文 |
臺州日報對我公司作了報道 臺州地處我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南翼,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海洋與漁業資源,使其成為我省第一漁業大市。如何把握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實現漁業轉型升級? 近幾年,我市積極探索現代漁業之路,臺州的海洋漁業正在發生嬗變。 設施養殖呼之欲出 一茬變四茬,養殖密度增4—7倍,畝產高達30萬元。這就是設施養殖帶來一畝田的“綠色財富”。 中秋時節,走進臨海桃渚浙江宏野養殖基地,36個養殖大棚格外精致,遠遠望去,宛如一把把碩大的“雨傘”。 “這個8米多高鋼筋凝泥土支撐,500根鋼索固定的尼龍布大棚,是公司憑借自身設計的傘式溫室大棚的專利技術,他有效破解了海水多茬養殖的難題,大大增加了養殖效益。”宏野海產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元明說。 以往傳統養殖,南美白對蝦一年只能養一茬,但用這種傘式鋼索溫棚技術后,就讓養殖基地“風雨無阻、四季如春”,一年四季不間斷多茬養殖。 臺州海水養殖面積約有44萬畝,水產養殖年產量、產值一直位居全省首位。近年來,隨著沿海養殖灘涂海域被征用,海水養殖面積正不斷縮小,與此同時,傳統的粗放養殖模式也嚴重制約著漁民養殖效益的提高。 “要實現漁業的轉型升級,就必須改變粗放型的養殖模式,發展‘五高’ 設施養殖(高投入、高技術含量、高產量、高品質、高效益),走一條高產、高效的路子。”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林文毅點出了“攻守”間的明智之舉。 以宏野為例,公司先后投資1800萬元,對250畝養殖基地進行統一規劃開發,采用傘式鋼索溫棚設施養殖,基地每年可以養三茬南美白對蝦,一茬梭子蟹、蝦蛄。在此基礎上,他們還采用了水質處理技術和池塘底部增氧技術,在提高養殖密度的基礎上保障了高存活率。 現在,基地養殖的南美白對蝦平均每茬單產有1750公斤,養殖密度每畝高達15萬—20萬尾,是普通養殖方法的4—7倍,畝產值達30萬元,是全省乃至全國養殖南美白對蝦單產最高、效益最佳的企業。設施養殖已成為臺州現代漁業發展的“加速器”。至目前,臺州已新建和改造生態型水產標準化養殖塘3386公頃,建成省級水產養殖示范園區5個、市級水產養殖示范園區39個。 未來5年,我市重點發展設施養殖,建設一批水產養殖產業相對集中連片、生產要素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科技水平領先、經營機制完善、經濟效益和輻射帶動效應明顯的現代水產養殖園區,走‘板塊化、規模化、園區化’的發展道路。到2015年,我市將建成一個核心區面積2萬畝的三門蛇蟠省級現代漁業綜合區、10個1000畝以上的省級漁業主導產業示范區和20個核心區面積200畝以上的省級特色漁業精品園。 水產精加工風生水起 一堆堆散發著腥臭味的蝦殼、蟹殼,經處理,再從無菌車間里出來,就“搖身一變”,成了一瓶瓶顆粒狀的甲殼素。 在玉環,以前一棄了之的蝦蟹殼如今成了香餑餑。幾家生化制藥公司常為收集蝦蟹殼發愁,當地市場滿足不了“胃口”時,他們不得不跑到全國各地去收購。 甲殼素用途廣泛,可以用來合成抗生素和抗癌藥物,在醫藥、化工、環保等領域非常受青睞。我市是全國最大的甲殼素生產加工基地,甲殼素年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其中95%出口美國、歐盟。浙江金殼生物化學有限公司負責人林榮業說,公司每年利用蝦蟹殼生產甲殼素,創收高達上億元。 一車車低值魚類經先進的魚糜生產線精深加工后,搖身變成了魚糜火腿腸、人造蟹肉棒等各類水產干制品。 海之味公司——這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一年就有這樣上億元的水產干制品出口額。目前,公司已開發出烤星鰻系列、魚糜系列等200多種經濟魚類產品,主要出口到韓國、日本和歐洲。 “念活念好‘現代漁業經’,才能大幅提高附加值。”企業負責人胡于青道出“取勝”真諦,像石蟹、星鰻這類低值雜魚本來只做餌料或廢棄,但經精加工后,成了魚丸、魚糕、魚卷等休閑食品,售價翻了數十倍。“現在連原料收購價也跟著水漲船高,讓漁民也得到不少實惠。” 我市有水產品加工企業395家,已形成魚糜及其深加工產品、海洋生物化學制品、傳統冷凍水產食品及小包裝產品三大系列的水產加工產業。去年,全市水產品出口達32681噸,貿易額10862萬美元。 “十二五”期間,我市將圍繞水產品加工與物流業的優化與提升,重點實施水產品加工提升計劃、水產品品牌與名牌建設計劃和水產品加工物流基地與流通體系建設計劃,將新建3個水產品加工園區,全市市級以上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數量將達到50家,力爭把我市建成在全國都具有影響力的水產品加工基地。 海洋捕撈轉型加快 近幾十年,隨著海洋資源匱乏、傳統近海捕撈衰竭,生產成本逐年提高,漁民經濟效益降低。 怎么辦?臺州一方面加大漁民轉行就業力度,另一方面在現代漁業上大做文章,加快推進漁業轉型升級,努力形成集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于一體的現代漁業產業體系。 臺州興旺水產有限公司“海上車間”就是其中的典型。 興旺公司原是家粗加工水產品企業。2007年,公司瞄準我市燈光圍網作業發展較快,漁獲中上層魚保鮮不力的實際,牽頭組織了以捕撈生產船、冷藏加工船和加工企業三方共同出資入股,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投資的“海洋捕撈業冷鏈建設”,走上了一條原料魚冷藏保鮮、加工、品牌銷售的產業化發展道路。 今年3月,在全省水產與加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工作交流會上,這種“體制好、機制活、產品質量好,促進漁民增收和漁業增效”的好形式,受到與會代表一致好評。 燈光圍網的主要作業時間集中在夏秋高溫季節,魚貨數量多、保鮮要求高。在未實施冷藏加工船加工前,魚貨基本上是由冷藏運輸船運回港口銷售,魚貨破損率高達30-40%,收購價低,質量也難得到保障,若遇到魚貨集中回港,往往增產不增收。 開展海上冷鏈建設后,建造冷藏加工船,直接從漁網中取魚進行冷凍加工,既保證魚貨質量,又減少漁船人員和勞動強度,魚價也跟著上漲。同時,水產加工企業由于原材料質量好,能加工出高品質產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 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有冷藏加工船近40艘,僅去年就投產19艘。目前最大船舶長達75米、結凍能力90噸/次、冷藏950噸。2010年,全市一線冷藏加工量約5萬噸。 “以年產5萬噸的加工量估算,僅此一項,漁民就可增收1.6億元。”市水產流通與加工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厲有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國際水產品流通產業發展經驗看,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從捕撈海域到餐桌’的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不僅確保了產品質量,而且提高了漁業效益。” 2010年我市水產品出口量為32681噸,僅占總產量的2.3%,且其中80%是初級產品。厲有江說,臺州鮮活水產品生產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但由于冷鏈發展滯后,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力。特別近年來歐盟、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不斷提高進口水產品準入標準,相關質量、技術和綠色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市水產品出口的重要障礙。“發展水產品冷鏈加工,提高出口水產品質量,成了突破貿易壁壘,增強國際競爭力當務之急。”
|
浙江宏野海產品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8 技術支持:臺州搜商網絡
電話:86-576-85783598 地址:浙江省臨海市桃渚鎮康平街10號 浙ICP備15017937號-1 |